李文英教授团队在煤制清洁燃料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

发布日期:2025-10-15  浏览量:


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促进传统与新能源协调过渡的关键。我校李文英、冯杰教授领衔的煤基能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创新研发团队,深耕煤化学化工基础研究,构建煤炭资源化技术体系,在煤基液体利用、高性能燃料制备等领域持续攻关,近期获多项重要成果,为煤炭绿色转型与高值化提供科技支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1 煤基液体先分离后转化研究思路图

煤基液体富含稠环芳烃、酚类化合物等高价值基础化工原料,经济潜力显著。目前,其在加氢制燃料油、沥青深加工及组分提取等领域虽取得进展,但仍存在污染较重、附加值不足等问题,制约整体利用效能。

近年来,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煤炭向 原料、材料转型,助力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发展。在此背景下,李文英教授团队以先分离后转化为技术研发主线,创新提出协同整合煤基液体关键组分与可持续太阳能的策略,聚焦环境友好型分子太阳能热燃料创制及高效功能化应用。其中,基于酚类化合物制备的偶氮基分子太阳能热燃料(MOST)性能突出:在特定波长太阳光照射下,母体异构体能吸收光子能量转化为亚稳态异构体;在热、光或催化剂等外部刺激下,又可发生反向转换,同时以热能形式释放存储能量。团队遵循分子设计 - 性能调控 - 功能应用研究理念,在该领域开展深入探索并取得多项成果。应用层面,团队成功研发可穿戴光储热织物,在低温环境中能实现约 12℃温升(Chem. Eng. J., 2023, 466, 143175);还开发出适用于寒冷环境除冰除霜的光储热薄膜(J. Mater. Chem. A, 2024, 12, 23723)。性能提升方面,设计的三枝偶氮苯酚衍生物,兼具优异光控固 - 液相变能力与 525 kJ/mol 的高储能密度,大幅提升光热燃料综合储能性能(Green Chem., 2025, doi.org/10.1039/D5GC03447G)。此外,团队提出新型偶氮基太阳能热燃料分子设计策略,可在太阳光照下实现高效能量存储(Innov. Mater., 2025, 3, 100110),为相关材料开发提供新思路。

2 系列煤基太阳能热燃料的功能化应用

近日,该团队在能源与环境领域顶刊《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》发表封面综述(Energy Environ. Sci., 2025, 18, 8990-9017)。文中系统梳理蒽、二氢薁 / 乙烯基庚二烯、降冰片二烯 / 四环烷、偶氮苯四种太阳能热燃料,及其半衰期、储能密度等关键性能参数。重点总结该类燃料功能器件在太阳能捕获、转换与释放的应用进展,探讨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,指明器件化核心挑战,并提出阳光驱动储能、多样化诱导放热、规模化合成等前沿策略。这些策略有望突破技术瓶颈,为器件优化与创新提供指引,推动领域跨越式发展。论文通讯署名第一单位为太原理工大学,青年教师徐兴堂博士为第一作者,2025级博士生李崇华为第二作者,李文英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。

3 煤基太阳能热燃料功能化应用示意图

   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重大专项和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。

版权所有: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  版权声明: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和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9
联系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   联系电话:0351-6018080  邮编:030024  邮箱:coalscience@tyut.edu.cn      晋公网安备14010902001595号